top of page
Search

圍養 vs 放養

  • Writer: moakid educational toy and parenting consulting platform
    moakid educational toy and parenting consulting platform
  • Oct 11, 2015
  • 3 min read

如果你有到過德國的兒童遊樂場、國家公園及郊外,你可能會問為何供孩子的遊樂設施好像沒想到安全軟墊、圍欄好像不夠高或有時甚至沒有。高山、森林好像沒有垃圾桶、亦沒有像香港那麼多的安全警告。但在大部份德國的遊樂場及公園都比香港的乾淨,亦鮮有聽聞他們因為疏忽而發生意外...

「放養」

無論以前作為德國的幼兒工作員或現在已為人母,遊樂場已經是我每天必到的地方。還記得當初每天帶幼兒園的孩子到遊樂場玩時,德國的同事千叮萬囑我不要出手幫孩子爬上遊樂設施,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探索環境,孩子就自然學會認識自己的能力,量力以為去玩。老實說,當我初見到只有三、四歲的孩子不用兩分鐘便爬上兩米高的樹上真的嚇一跳! 雖然幼兒工作員,不是貼身保護; 但我們的確在靜靜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,放手讓孩子探索之餘又在適當的時候干預。德國的孩子不但比香港的孩子在大肌肉方面靈活,自理能力及自我判斷能力比香港同齡的孩子為高。 上小學時,已經是一個很有自己的想法、自主及自信的孩子。

現為人母,兩歲半的兒子雖然生性憺小,到兒童遊樂場時會比較慢熱,但觀察過後亦會自己爬上兩、`三米高的繩網,溜高滑梯...我亦發現靜坐一旁放手讓他自行探索,遠比我跟他說「不可爬太高」、「小心」、「唔好跑咁快」為有效。當然,他亦試過跌倒、受傷,但他爬起身後又會繼續玩,而且玩得更有技巧及慬慎。

德國人出名守時及循規蹈矩,但他們的孩子就在這「放養」的環境學習,自我判斷及自制能力。這樣的教養方法,實在令我們香港人值得思考...

下圖,那些是香港的遊樂場? 你又如何認出?

「圍養」

如果你細心想想,我們香港人或亞洲人從小就活在「不可XXX」的圍養生活。切勿踐踏草地、切勿在公踏單車及踢球...記得有一次我們回港帶寶寶到佐敦谷公園遊玩,寶寶爸爸難得見那裡有大面草地便拿出飛碟來,不出九秒九的時間便已經有保安人員阻止,便解釋公園是不能玩飛碟的! 那個在德國出生及長大的老公,當然不理解便和保安員據理力爭! 他認為公園當時沒有太多遊人,草地亦有足夠的地方走動,我們玩飛碟亦會小心...他反問我究竟香港人的自制能力及安全意識是否差到一個地步,要人時時提醒? 公園那些「不可XX」的警告牌列出違例的活動遠比可做的多,他反問我公共休憩空間不是讓人遊戲亙動嗎? 他說條例是死板的,人們不能夠就當時的實際情況安全、但又自由地玩嗎?

無錯,我們好像漸漸地因為「環境太安全」及社會、學校及家人處處為我們著想,令我們失去空間及動力去自我反思及判斷能力。 我們成日取笑「直昇機家長」處處維護孩子,不過可能其實整個社會都有一種圍養的潛意識...「孩子乖乖坐好,聽教聽話便好」。君不見,現今香港的遊樂場就只可以找到連三、四歲小孩都覺得沒有挑戰性的攀爬設施、BB滑梯, 要找鞦韆難過登天的情況是怎樣形成呢?

可能你會覺得孩子少玩一點,亦沒有什麼大不了...

遊樂場只是社會的小縮影,被「圍養」的可能成年都不能照顧自己三餐起居生活,大學畢業後亦不知自己的去向? 工作幾年後對現況有諸多不滿,不敢作改變亦不清楚自己想要的。考試、工作、生活好像沒有「指引」,便完全失去方向...

筆者亦是被「圍養」的溫室小花,廿多歲前仍不能煮飯、照顧自己的起居,你問我意見,我都會說「ok、跟大隊、是但...」出國接觸世界各地的人後,便痛恨為何自己不能像其他人獨立思考,有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廿多三十歲時才開始學,雖不是高分,不過也是「低能」。不過亦慶幸我的父母放手,讓我自由地去接觸這個世界,去反思我們的教養及教育。我不能說外國的教養方法一定比我們的好,但我領悟到:

放手讓孩子試及親身探索,從經驗中學習,可能比一開始就告訴他「規則」有效。


 
 
 

Comments


© 2015 by Moakid 
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lack Round
  • YouTube Social  Icon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