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為幼兒選擇玩具
市面上的玩具琳瑯满目,很多家長都會為孩子選擇玩具以煩惱。怕買了不適合的,小朋友只碰一兩次後就置之不理,浪費金錢又佔位。以下是挑選玩具的一些原則—發展、興趣; 一物多用 及能夠一齊玩、有傾有講

發展、興趣
幼兒需要透過不同的感知刺激及肌肉活動,建立他們的身體形象及協調、空間概念及為將來執筆寫畫打好基礎。語言社交發展方面,幼兒開始辨認圖片及理解簡單的遊戲概念,建立學習的基礎。例如:專注、理解指令及輪候。
家長亦可以「投其所好」,利用孩子喜歡的物件或卡通人物透發他們探索的動機。令他們從中得到樂趣之餘,又可以發掘新知識。

1. 訓練小肌肉及解決困難的能力
不同的拼砌積木 (DUPLO、LEGO)、砌圖、工具箱(如玩具鏍絲、槌仔、鉗子)等都可以增強小朋友的手指靈活性及寫前技巧 (前三指抓握)。小朋友要將兩塊砌圖拼合,需要運用他們的空間感知能力,找不到合適的一對,便要想辦法找代替。以上過程,除了提供解難的機會,亦可以訓練孩子的耐性及專注力。




2. 感知肌動活動
孩子透過全身活動,建立他們的身體形象、促進左右腦協調及建立空間感知概念,為日後學執筆寫畫及數學打好基礎。前庭(平衡)活動,例如: 滑板車、踏板車 (Learner Bike)、有扶手的健身球都可以挑戰孩子的平衡力、姿勢控制、身體兩側協調及專注。
當然,這些感知大肌肉的遊戲能夠與朋友及家人一起玩或模仿,就更令他們所學的技能隨著歡樂的記憶深化。例如: ROLL & PLAY 反斗骰遊戲要求幼兒摸仿不同動物的動作、作大肌肉活動的指令
另外,觸覺刺激遊戲如: 手指顏料、剃鬚膏、泥膠、沙等有助小朋友的手部功能發展。這些觸覺刺激遊戲大部份都可以在家自行製作,待我們容後為你們介紹
3. 遵從遊戲規則,打好學基
孩子要上學(或入學面試),很多時都會要求他們能聽指令、輪流玩等技能。一些含簡單規則的遊戲,例如: 「翠咁鳥魔幻塔」、ROLL & PLAY 反斗骰都要求兒童理解圖咭、遵從簡單的指令及輪流玩,從而打好學習基礎。



4. 假想遊戲
假想遊戲如—角色扮演,不但可以促進孩子的想像力及創造能力,而且更可以誘發孩子的社交及語言能力。家長可與孩子一起玩,誘導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、代入角色、抒發情緒並創作故事。 例子: 扮餐廳的待應及食客、My Tape Town(小小建築師)及森林探險等。
一物多用
孩子成長的速度快,發展及興趣亦會隨成長而變。畢竟優質的玩具不便宜,我們就建議家長選擇能顧及不同發展範疇的玩具。像「拼嘭嘩」Biff Baff Drumming Game 就包含認知、手眼協調、節奏感、社交及語言的元素,一物多用能令小朋友保持對玩具的新鮮感。作為一個兒科職業治療師又為人母的我,就寧願選擇較貴但耐用的多功能的玩具,而放棄便宜但孩子只玩一、兩次的玩具。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我們的玩具功能分析表。



一齊玩、有傾有講
平板電腦及應用程式教育遊戲盛行,很多繁忙的家長都會下載「益智的」應用程式給孩子玩。筆者不是完全反對孩子使用科技產品,但既然我們的親子時間這麼寶貴,為何不動口動手動腳與孩子一齊玩?選擇能夠與玩家互動的遊戲玩具,可以為小朋友提供社交及語言表達的機會、增進親子關係及增加感知肌動的經驗。筆者在香港工作的時候,就遇過不少小孩能夠辨認很多應用程式中的圖咭及生字,但其實他們日常生活中從未接觸過該物件,「知識」只是平面,就更難去引伸學習及類化,停留死記的階段。(或者換個角度,就好像你很想去旅行,但就只讓你看網上的當地風景照一樣) 例如: 我家兩歲半的兒子仍只懂紅色,對顏色的命名不感興趣,我就跟他到菜市場一起買生果。從買的過程中,讓他摸、嗅又唱有關顏色的兒歌; 回到家中跟他一起弄七色水果火車。這樣不同感覺的刺激經驗及互動令他對顏色的印象更深刻,亦比單用手指掃動螢光幕來得生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