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德國教育文化大不同
- moakid educational toy and parenting consulting platform
- Feb 14, 2015
- 2 min read
記得初到德國的時候,有幸在一間有家長合辨的德中幼兒園工作。當時以為可以以我過往的教學及治療的經驗在那裡一展所長,例如:教他用多感官方法學認讀及抄寫中文字、畫畫及認知概念...後來才驚覺原來德國的學前教育注重生活體驗,每天上幼稚園的任務就是玩及學習照顧自己,對那些在香港年紀少少就要學三文兩語、「被參加」不同類型的興趣班為未來入小學作準備的兩、三歲豆丁來說,可能是天堂!
初時我與來自上海的老師都有點無所適從,因為我們不知道可以教什麼...天天跟孩子吃早餐後,便一起唱遊、與孩子討論今天的活動計劃、到公園玩、午餐、午睡,然後又玩直至父母接他們回家。在德國的幼稚園裡跟本就沒有學術性的科目,例如: 語文早期數學。究竟我們是保母還是幼師? 不過後來我發現這裡的幼師跟本就是隨著小朋友的喜好、發展進度與日常生活的情況從旁觀察及誘導,這其實比跟從教案教學更有難度。幼師對孩子要收放自如,就好像跳探戈一樣高深、有趣!不過以我觀察孩子都是健康、快樂的。作為父母,孩子健康、快樂成長就不是我們所想嗎?
可能你會問孩子這樣每天玩,到六歲時入小學時才學習認字、計算有「落後」的情況嗎? 答案是: 沒有! 以我老公及我的德國朋友為例,他們都是在學前階段玩、玩、玩,入讀小學才學習德文、數學, 約十歲才學習英文/法文,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不比我們所謂「羸在起跑線」的亞洲人弱,而且在常識、時事、天文地理及獨立思考往往比我們優勝。我想這是因為他們在這個自由而沒有壓力的成長環境,自小時候養成自發性的求知慾及有效的學習方法有關。而且更有研究顯示,過早教幼兒學術知識對幼兒腦部成長發展及知識增長是沒有幫助的,此話題容後再深入探討。
其實除了早期教育外,中(香港、台灣、中國) 、德的父母的教養文化及教育制度亦有頗大的分別。我由一個幼兒工作員到現在成為媽媽,經常有不同的文化衝擊。現在我的香港朋輩都開始有孩子了,不時會為育兒、幼稚園/預備班的面試及選校問題作討論。以過往的工作經驗,有幸接觸不同的幼稚園 (屋村的資助幼稚園至每月收費過萬仍大排長龍的名幼稚園也有),明白在激烈的競爭社會養育快樂成長的小孩不是易事,有些家長身不由己令自己的兒女在這「殘酷的跑道」上競爭。所以, 我希望透過此平台分享我在德國的所見所聞,令大家從另一個角度看育兒及教育,為我們的下一代在激烈競爭的學制中找到一條合適的路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