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玩具遊戲也能訓練專注力?

 

 

香港的家長非常注重學習,常為孩子報讀不同的興趣、學習班,希望「羸在起跑線」。

但當我們付出金錢、時間和精力時,究竟有沒有察覺其實孩子的基本學習能力「專注力」是怎樣? 家長又怎樣可以在輕鬆利用日常生活提升孩子的專注力。

 

 

 

「專注力」泛指個人持久完成任務的能力。就以家長與孩子一起玩紙牌「冚棉枱」為例,當中包括以下不同類型的專注力:

  • 視覺專注力—觀察紙牌上的數字,當相應的數字牌被叫出時作出反應拍牌

  • 聽覺專注力—聆聽玩家叫的數字

  • 持久性專注力—能夠在整個遊戲過程中,留心聆聽及眼望紙牌直至遊戲完結為止

但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不同的環境刺激,會涉及另一層專注:

選擇性專注力—孩子要專注集中紙牌遊戲,但又不受環境(例如: 街外的車聲)干擾

轉換性專注力—從另一個專注目標轉移至另一個目標。(例如: 玩UNO的時候,孩子轉換數字及顏色,或從「快閃動物農莊」轉換及找出不同的動物。

除了以上的不同專注力外,尚有另一層面的專注力:

分散專注力—「一心二用」的專注力,令我們在同一時間處理不同的事情。例如:電腦接聽生一邊聆聽客人的資料,一邊將資料輸入電腦。例如: 遊戲「登樓」中,玩家要一邊思考不同長度積木的組合(如: 8=4+4;3+5;2+6...),及思考不同空間的可能性,令自己的棋子更上一層樓。

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,多與孩子閱讀、玩桌面遊戲及作適當的運動提高孩子的專注力,亦可增進親子關係。

此外,家長亦要留意以下兩點:

1. 適當的刺激,激發最佳狀態

讓孩子有適當的作息,滿足孩子的感覺需要,令他們能在最佳狀態學習。
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覺需要,例如: 當我們去戲院看戲的時候,都會因為要安坐長時間而買香口糖或爆谷咀嚼來「提神」。原來咀嚼可以提高本體覺(能夠整理腦部神經信息)的刺激,令我們能夠保持專注。 詳情請參閱「醒神計劃」(Alert Program)

家長亦避免為孩子一日內編排太多活動,令孩子超出感覺負荷,學習時跟本太倦不在狀態,事倍功半。所以孩子與我們都要了解自己的感覺需要,令自己學習、工作時保持最佳狀態。

 

2.   動手動腳,走出虛擬世界

手提電子器材的普及化,令很多利用「應用程式」及模擬電子動玩來「學習」。好像孩子在平板電腦上玩砌積木的遊戲,無錯是他們可以訓練他們的手眼協調及空間感知能力。但虛擬的遊戲不能提供觸覺及手指關指感覺,為執筆技巧作準備。另一方面,孩子與朋友及家人一起玩(如: 翠咀鳥魔幻塔、Roll & Play Cube)可以為他們帶來愉快的社交經驗,「動手動腳」的活動及情緒記憶有助腦部神經元的信息傳遞,鞏固孩子剛學到的技能。

© 2015 by Moakid 
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lack Round
  • YouTube Social  Icon
bottom of page